汪強談青訓:首先把人做好然后才是踢好球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
![]() 體育資訊9月3日報道 在接受《足球報》專訪時,泰山U15隊教練汪強談到青訓話題時表示,第一位的永遠是讓他們首先把人做好。 退役之后你轉型為教練,對這一段青訓教練之旅,有什么想說的? 我是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大連帶校園足球的,其實我退役后山東泰山就給我發(fā)來了邀請,內心里我也是非常期待的,但當時孩子剛剛出生,特別放心不下家里,感覺那個時候繼續(xù)到外地工作,對不起家人,對不起老婆和孩子,后來有了在大連做校園足球的機會,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,也特別珍惜那一份工作。 孩子大了一些之后,我也學完了教練A級班,經過校園足球的學習和實踐之后,我希望把學習的知識、實踐的收獲,包括職業(yè)生涯的認知用于真正的11人制梯隊。當時山東泰山足球俱樂部提出了高度一體化的戰(zhàn)略,也給了我執(zhí)教的機會,09年齡段是奧運年齡段,也是全運會年輕段,吳總(山東泰山俱樂部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志東)對我的信任,馬導(山東泰山青訓總監(jiān)馬寶剛)和魯能足校領導對我的支持讓我非常感動。 期間一度回到大連還是因為家庭的原因,希望給孩子更多的陪伴,那時候是2023年5月。半年多之后,吳總希望我再次回來執(zhí)教,家庭各方面也理順了,最終決定回歸。特別感謝吳總,感謝魯能足校,不但在工作層面給我了認可,也在生活層面給我很大的幫助。 我感覺現(xiàn)在是非常充實的,我會回大連和家人一起,家人也會來濰坊和我一起,然后便是工作,很忙碌但也很充實,訓練、比賽,教案、視頻剪輯等等,每天都很充實。還有一個感觸,足校對教練員的執(zhí)教水平要求很高,對教練員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、廉潔自愛等方面也有很高要求。 帶校園足球隊伍和帶職業(yè)梯隊,有什么不同嗎? 年齡段不同,方向不同,教的內容也不同,但標準都是一致的,那就是一定要做到極致,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,球員們也要在能夠達到的層面做到極致。 目前U15國少和U14國少都有你的隊員,是否有流暢的溝通? 這個肯定是要保持聯(lián)系的,我會把他們在球隊的訓練、比賽及其他情況反饋給國少,國少則會把他們在國少的表現(xiàn)反饋給我,只有這樣雙向的溝通,才可以讓球員們有更好的成長。 未來有什么樣的計劃? 未來還沒想,因為最重要的是把現(xiàn)在的事情做好,隨后還有職業(yè)俱樂部U15組的比賽,然后便是明年賽事的備戰(zhàn),包括全運會的備戰(zhàn)。 你的青訓教練之路其實有些與眾不同,校園足球、小年齡段青訓梯隊、中等年齡段青訓梯隊,一路走來可以說是循序漸進,5年的時間了,有怎樣的感悟? 現(xiàn)在想來,退役后能夠有兩年多的時間帶校園足球其實是非常珍貴的經歷。這五年下來,恰好是把零基礎的孩子帶到了有基礎,把U13帶到了U15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過程,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成長。 其實當時當職業(yè)球員的時候,總覺得帶小朋友很容易,但經過了系統(tǒng)的學習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在理論層面還有很多不足,真正帶隊之后,又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實踐層面也有很多不足,隨著球員們從小學到了初中,從小朋友變成了青春期的少年,我更要去調整和適應。 我們不能只關注球員的技戰(zhàn)術表現(xiàn),還要關注他們心理層面的表現(xiàn),關注他們的情緒,要細致地觀察,充分溝通。其實,帶一支隊伍,技戰(zhàn)術不是第一位的,第一位的永遠是讓他們首先把人做好,然后才是把球踢好。 更重要的是,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,他們成長過程中肯定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問題,你要做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放棄,尤其是你現(xiàn)在根本無法斷定他們未來的發(fā)展,所以需要更多的關心和耐心,不能像大部分職業(yè)隊教練一樣,符合標準就用,不符合就不用。 職業(yè)球員和青少年教練員真的是完全不同的職業(yè),當然,當過職業(yè)球員的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優(yōu)勢是,經歷過幾乎所有的場景,當孩子們經歷的時候,我們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。 |

相關閱讀


熱門新聞
一打二還是有點難!楊瀚森背打奎因這球被補防的米西大帽扇飛
小瓊斯新賽季改穿5號球衣:回歸熟悉的數(shù)字沒有5號時我會選55號
就這樣被你征服小楊勾手打進開拓者隊記:楊“天勾”瀚森
攻防都拉滿!賈科比沃爾特16中8得26分4板另有7搶斷1蓋帽
秀楊瀚森低位背打夢幻腳步單吃13號秀奎因輕松打板上進!
蘇群:比盧普斯夸楊瀚森打得很好很多東西可以教但傳球教不了
男籃拉練首場公開比賽擊敗荷蘭官方數(shù)據(jù):全隊多達22次失誤
能否追逐偶像2K初始能力值楊瀚森比約基奇還要高出2分!
防守真行!楊瀚森首節(jié)貢獻3分2板1助2帽對位的13號秀和米西9中1
態(tài)度滿分!楊瀚森跪地完成搶斷還造成犯規(guī)隊友紛紛鼓掌